宋染青


 

最近看了两本关于死亡的书,一本是于娟的《此生未完成》,另一本就是毕淑敏的这本《预约死亡》。这两本书可以说带给了我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。

于娟是站在非自然死亡角度上与死亡抗争,而毕淑敏站在自然死亡的角度上,描述了中西方对死亡的不同态度,以及国内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。诚然,在国内,与死亡抗争被人看做一种坚强品质,为人们所讴歌。然而文中提到的西方人对于自然死亡的态度,却也得到我的认同。

西方人认为,死亡和出生一样,是再正常也没有的事情。出生的婴儿,我们会竭尽所能让他“生”的愉快,而死亡的老人,我们也应该竭尽所能让他“死”的舒服。他们认为,既然生命延续下去,只会是无尽的痛苦,那么不如尽早解脱,让病人少受些苦。对于根本不可能走出临终关怀医院的病人,理应尽力让他们在最后的日子过的舒服,而不是考虑大量用药对病人的身体机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。

西方人对死亡的看法是豁达的,面对死亡,甚至不必忧伤,死者的灵魂必将去往另一个快乐的国度。而国内将死亡赋予了过多神秘色彩,鬼神之说,让人们畏惧死亡。医生为垂死的病人延长生命,是一种本职。子女为年迈的父母延续生命,是一种孝顺。不管这段生命是痛苦还是快乐,总之做了,就对了。

因为畏惧天命,不敢用自己的手左右人命,所以故事里即将移民法兰克福的小伙,一定要等母亲自然死亡,亲自殓葬,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,然而母亲迟迟未去,所以他想方设法让母亲故去,再带着母亲的骨灰,去往法兰克福。他想将母亲转到一所民办医院,放在一间没有暖气的房间里,断绝一切药物,让她“自然死亡”。关怀医院的院长递给小伙两粒药,说吃了这些药,就不必让你母亲在最后时刻受那么多的罪。小伙惧怕天命,怕因此沾染母亲的鲜血,怕有朝一日天命索命,怕因此成为一个不孝之人。然而他所说的孝顺,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。

我说这些当然不是鼓励人轻而易举就放弃生命,也不是说父母生病了,子女听之任之,不管不顾。很多问题如果往极端了想,就都是错的,凡事有度,就是这个道理。

中国有句土话,好死不如赖活着。因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风霜雨雪,活着实属不易。而那些因为遇到挫折放弃生命,丝毫没有照顾亲友情绪的人,往往被大家所唾弃,觉得你一死百了痛快了,留下活着的人悲痛欲绝。

所以西方有关于对死亡的态度,放在蓄意结束自己生命的人们身上,很不适用,千万不能拿这句话当借口,以为活着就该全都是快乐。其实没有那些痛苦里的苦,哪里能感觉到快乐里的甜。

说到这里,已经觉得话题跑偏,说多错多,就到这吧。


评论
热度(2)
©宋染青 | Powered by LOFTER